39岁邓小平担任北方局书记表现出卓越领导力七大得以当选委员39岁矫正牙齿的利弊分析
1938年1月,邓小平调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委员,师长是刘伯承。1月18日,邓小平到达山西省辽县西河头村第129师师部就任,投身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
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太行山战斗岁月,也开始了他和刘伯承长达13年的合作共事。
邓小平和刘伯承率第129师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依托山区进行了一系列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8年2月22日,第129师主力部队打响长生口战斗。经5小时激战,击毙日军130余人,俘日军1人。
邓小平和刘伯承所率第129师经过几次战役在太行山站稳脚跟后,分兵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接着,又率部越过平汉铁路,东进冀南平原,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还先后建立太岳和由鲁西等根据地合并而成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向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所在的太行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邓小平后来在回顾二野历史时说:“国民党同我们搞摩擦,几个大解放区都有,但最集中的是在晋冀鲁豫。”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取得决定性胜利。1940年4月11日,为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三区的工作,成立太行军政委员会,邓小平任书记。
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
从1941年开始,在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下,华北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
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成立,邓小平为书记。太行分局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晋豫(中条山)4个区党委工作。
邓小平在进入太行山的5年间,作为第129师的政委,除配合师长刘伯承进行对敌斗争外,还十分注重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先后撰写了《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太行区的经济建设》等文章。这些文章对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3年10月6日,为精简领导层次,提高工作效率,中共中央决定:太行分局与北方局合并,撤销太行分局;第129师师部与八路军前方总部合并。八路军前方总部和北方局直接领导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北方局直接领导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区党委的工作。因彭德怀、刘伯承等一批高级干部和将领已在党中央的安排下陆续前往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并准备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9岁的邓小平接替彭德怀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的工作
,在艰苦的条件下,独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邓小平代理北方局书记期间,在坚持对敌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领导全区开展建党、建军、建政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胜利完成中央交付的各项任务。
在领导整风和审干工作中,邓小平将中共中央关于整风的指示和方针与北方局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使北方局的整风和审干工作深入健康地开展起来。
1943年11月10日,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第八期开学典礼上作整风运动动员报告。讲话指出:整风运动是我们建党的百年大计。我们党有22年多的历史了,我党始终站在最前线,为着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始终引导着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向前迈进。但是我们也有好几次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每次的挫折或失败,都是学风、党风、文风“三风”不正占统治地位的领导所形成的恶果。
在整风过程中,邓小平还领导开展了审干工作。
太行区的审干工作总的来说政策把握比较谨慎,但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也出现了搞“坦白运动”等“左”的问题。邓小平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些过“左”做法。
1944年4月15日,邓小平在北方局会议上分析了审干中出现“左”的问题的原因及教训。他指出:我们的“左”是对当前情况和敌后环境认识不足,机械搬用延安的经验,所以谨慎不够,步骤不稳;在指导运动过程中执行中央的方针不够,首长负责有些粗枝大叶,调查研究得不够。由于我们主观主义风气很盛,没有调查,没有材料,就容易发生错误,所以真正可怕的是领导的“左”。由于邓小平在整风运动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纠正“左”的偏差,北方局的整风运动取得较大成效,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党性、巩固团结的目的,为此后对敌斗争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领导精简工作中,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积极筹划和进行这项工作,在太行区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
1944年1月28日,邓小平在给师长刘伯承和政治部主任蔡树藩的电报中,通报了第129师直属部队和太行军区两次精兵的情况:师直及太行于1942年1月开始第一次精兵,中经2月“扫荡”,4月底全部完成。
师直属有41个单位,减至19个单位,共减少233人。军分区和旅共减少158个单位,6214人。精兵后,统率机关人员占所有人员25%。全军区共减少7487人,以当时每人每年1000元计(粮食在外),全年节省开支750万元。第二次精兵于1943年3月开始,4月完成。原有两个野战旅的统率机关及直属部队一律取消,加强了战斗部队及军分区的组织,同时充实连队,只留一个甲种团、两个乙种团,余均照缩为丙种团。
紧缩机关:司令部的作战、训练、通信各科、股合并,队务管理合并,取消很多乘马;军区司令部由160人再减至149人,政治部由250人再减至179人,分区直属所属战斗部队人数最多的是7与1之比,最少的是10与1之比,团的非战斗员也减少。编余人员的处理,第一次学习的1550人,送地方工作的320人,退伍安家的3661人,余皆充实连队。第二次送延安531人,送其安家1410人,清洗2242人,均超过定额。冀南第一次精兵从1942年2月至6月完毕。共分三次进行,精兵后,军直共280人(特务团在外),分区直约减至300人,马匹减少92%。
分区完全取消私人勤务,司号、电话员均取消,共节省干部1017人,清洗战士1084人。
通过精简,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充实了基层工作的领导力量,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减轻了人民负担,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克服了官僚主义,为适应新的更加艰苦的战争形势做好了组织准备。
在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中,邓小平高度重视财经工作,多次在北方局会议上专门研究经济问题。1943年10月12日,他在北方局会议上指出,开展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和救灾,是当年冬季和1944年全年的中心工作。
在邓小平的领导和带动下,晋冀鲁豫全区各根据地纷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并取得很大成绩。
1944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给毛主席并刘伯承等人的电报中,报告了太行区农业生产、发展互助合作的情况。
报告说:(一)目前太行区各阶层群众生产热情高涨,通过开荒、修滩地,耕作面积大大增加,土地深耕细作,生产技术创新,使组织起来的农民劳动效率普遍有了提高。社会秩序较为安定,阶级关系趋于稳定,到处是生产劳动的新气象,到处传播着人们创造新社会的口号,各阶层人士普遍感受到我党政策和领导的正确性。(二)经过秋荒和大生产运动,合作社跟着群众需要,为生产服务,得到群众热烈拥护,从而得到发展。由于正确执行自愿结合、等价交换等政策,互助组织发展很快。在运动中,产生了一批劳动英雄、劳动能手。总之,经过生产运动,合作社在正确的方针指导下,已取得大量发展。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财政经济困难,减轻了根据地人民负担,为此后对敌斗争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945年2月20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会议上对个人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
他说:“在北方局工作的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主要是领导总直、党校工作和冀南后梯队三个月的整风,对太行、太岳工作汇报作了些指示,讨论了豫西工作及方针,帮助太行召开了两次财经会议,解决了一些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民情了解得不够,对太行的帮助较太岳多些。1944年工作方针基本是正确的,但也有缺点,主要是在审干工作中机械地照搬延安经验。豫西方面的工作,以前没有把开辟河南工作放在北方局工作的议事日程上,经中央指示即开始注意,以后很快进行,还很顺利。1944年生产成绩不小,合作社方面创造了一些好的典型。”应该说这个总结是全面的,也是实事求是的,比较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主持北方局工作以来所取得的成绩。
邓小平在立马太行8年的艰苦岁月中,和刘伯承一道,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依靠太行区全体军民,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取得敌后抗战的重大胜利,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并进行了根据地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他们率部开创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块根据地已基本上连成一片,成为拥有2400万人口、30万军队的全国最大的解放区。
正是由于邓小平在上述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卓著功绩,尤其是他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独当一面过程中为敌后抗战和根据地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及表现出的领导能力,中共七大才选举他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