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结合脐灸治疗风寒型慢性荨麻疹有奇效是何原理冬天埋线双眼皮好吗图片真实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由皮肤及黏膜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所致的皮肤局部水肿反应。
医学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逐日或间断发生,一般病程>6周,每周至少发作 2 次,多伴有瘙痒。
风团通常于 2 至 24 小时内完全消失,不留疤痕,并不断出现新的皮疹。
荨麻疹在生活中常见
据统计,人群中 15%~20%一生最少经历过一次荨麻疹,约 1/2的病患症状持续 2 年之久,20%的病患症状维持 10 年以上。
其中男子与女子患病概率之比为 11.75,患病年龄段则多集中于 31~40 岁(大约 28.89%),20~60 岁患者占全年龄 88.03%。
慢性荨麻疹不但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为病患增加经济负担。
欧美国家一份调查数据指出,每个荨麻疹病患一年的治疗花费大约在 1750 美元至 2050 美元不等。
西替利嗪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物在改善瘙痒、控制风团发生等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是目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首选方案,当药物发挥作用时,应逐量减轻药物用量,并维持在能够有效控制风团的最小剂量,但症状严重的病人之中,仍存在抗组胺药不敏感或耐药的情况。
部分病人在长时间或大剂量使用抗组胺药过程中,
仍会发生昏睡、疲劳、注意力涣散、口干、呕吐、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停药后先前改善的症状容易出现二次复发。
鉴于上述原因,单纯口服西药治疗在临床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寻找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
该病在中医学属于“瘾疹”的范畴,多由外感风邪和胃肠湿热所引起
。
外感风邪侵犯于肌肤皮毛,易与寒热相合搏于肌肤,致使营卫失合而发生荨麻疹。
脾气不足,生化乏源,故气血不足,卫外失司,易受外邪侵害。脾气虚弱,水谷不化,易生痰浊,甚则蕴而化热,流注肌肤,发为瘾疹。
传统中医通过针刺、放血、艾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治疗瘾疹,疗效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
针刺能通经活络,祛风止痒,调和气血,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且无明显副作用。
脐灸是指在脐部给以各类灸法的方式治疗疾病的疗法。脐部连接沟通着全身脏腑经络,主治范围较广。
从解剖来看,肚脐相对较薄,内含大量毛细血管,且脐下直接与腹膜相连,故脐部敏感度高,渗透性强,有利于药物吸收和物理刺激的传递。
临床观察研究表明,针刺和脐灸疗法可调节血清 IgE,降低组织细胞敏感性,调控过敏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症状。
神阙穴对于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有明显
的疗效,与针刺联合应用能起到相互协同的效果,无明显的副作用,
避免患者因长期、 过量服用抗组胺药物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知与应用
瘾疹病名最初以“隐轸”的形式出现在春秋时期《黄帝内经》中,此书提到瘾疹的病机由“邪气客于皮肤,复遇风寒”而起。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载瘾疹治疗药物的文献,书中提及充蔚子茎适用于瘾疹瘙痒。
东汉时期,张仲景撰写《金匮要略·中风历节》,文篇中用: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发痒”
概括了瘾疹病机,是由营卫气血不足,风寒邪气相搏入侵肌表,便出现瘾疹、瘙痒的表现。
《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隐轸候》中同样认为,
瘾疹是因邪气客于肌表,复感风邪,由此生发。在此书中,巢元方又根据病机的不同,进一步细分“赤疹”、“白疹”等瘾疹类型。
晚唐年间,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第十七·中风下》把荨麻疹命名为“瘾疹”,并制定了一套诊疗方案。直至宋代,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六淫侵袭,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禀赋异常。
现代普遍认为,禀赋异常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基础。禀赋异常多指素体虚弱,或内有湿热,或血气不和。
禀赋不足,则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疾病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表虚体质是发病的前提,表气虚则卫阳羸弱,卫外不固,若平素饮食不当,或长期嗜食辛辣刺激、酒肉鱼腥,湿热毒蕴,则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
内蕴于湿热,又因外受风邪,气机失利,风寒湿热之毒既不得自内而出,又不能从外而透,致使瘾疹生发,体表出现风团,伴有腹痛、腹胀、大便溏薄的症状。
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证治要诀·发丹》中提到:
“瘾疹……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
指出禀赋不足之人饮食不当与本病的联系。
卫外不固,则易受六淫侵袭,其中风邪是瘾疹发病的重要一环。
风邪或从内生,或从外袭。外感风邪,侵袭肌表,常与寒、热、湿相携,素体多伴阳气虚损,腠理不固。现代医家赵炳南先生认为风邪侵入是瘾疹发病的关键病因。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针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治疗,在古代形成较为成熟的系统,如《外科正宗》记载了治疗荨麻疹的妙方“消风散”,《针灸大成》提到灸天井穴治疗荨麻疹的方法。
随着中医药逐渐走向现代化发展,中医治疗瘾疹的方法也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包括口服方药、放血拔罐、刮痧、穴位注射等疗法。
中药治疗 现代中医学家将瘾疹分为以下 5 种证型:
风寒型瘾疹,多风团色白,遇冷、遇风则剧,得暖则减,应疏散风寒,调和营卫。方用荆防败毒散,辨证得当,方可取效。
风热型瘾疹,风团色偏红,遇热诱发加剧,遇冷则症状减轻,夏季病情明显,冬季缓解,风团多局限在上半身,风团按触有热感。
一般兼见发热口干,咽痛红肿的表现,
治法以疏散风热,调气和血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减。
消风散常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患,广泛运用于临床,其组方寓意为“治风先治血”。
通过临床治疗发现,消风散可有效降低荨麻疹患者白三烯含量。
消风散结合其他疗法能增强疗效用消风散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疗效远大于单纯刺络放血。
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可扩大治疗范围,在消风散基础上加入柴胡、川芎、白藓皮。
在原方基础上加入
川芎、赤芍、当归、丹皮,化为四物消风散
,治疗血虚风燥型荨麻疹患者,疗效大于口服伊巴斯汀。胃肠积热型瘾疹,主要由于饮食不节,好食腥荤发物,或因饮食不洁,感染肠道寄生虫所致。
除皮肤表面生发风团以外,
常伴随腹痛、泄泻、呕吐、疲乏、纳少纳呆等表现,治疗应在疏风解表的同时,配合通腑泻热,处方选择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气血两虚的病患,病情迁延多有数月,甚则数年之久,风团反复生发,难以治愈,每当疲劳时复发加剧。
偏气虚者,可伴少言短气,肢软乏力,处方用药原则以益气固表或养血祛风为主,应予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肝气郁结型瘾疹,其风团的发生与患者情绪变化相关联,紧张焦虑、暴怒抑郁时症状加剧,可伴两胁胀痛,纳差口苦,方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
名老中医许子元将瘾疹分为 5 型:风热乘表证,选方常予金蝉消风败毒汤疏风清热,败毒消疹。风寒袭表证,则以玉屏消风败毒汤为主方祛风散寒,败毒消疹。
肠胃湿热证,治以消风败毒,通泄胃肠,可服用将军消风败毒汤。冲任失调证,治疗应予仙桃消风败毒汤调摄冲任,消风解毒。
气血两虚可予乌人消风败毒汤补气血,解毒退疹。
刮痧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刮痧破坏局部皮肤和微小血管,使血液少量溢出,从而起到良性刺激,改善血液循环。
氯雷他定和刮痧联合使用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疗程达到 4 周后,受试者的鼻部症状总评分、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总 IgE、IL-4 值均得到明显改善。
刮痧能多方面影响人体面体功能,可刺络放血疗法已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皮肤等各个临床科室。
放血多取背俞穴、手足阳明经穴。于肺俞、膈俞三棱针放血,外感导致的荨麻疹当中,主要外邪当属风邪,肺俞可疏风。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相较于从前,人们对 慢性荨麻疹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了解更加深入。目前的荨麻疹分类较为明确,除免疫因素外,还有多种其他因素参与,
总的可以分成自发性及诱导性两大类,自发性荨麻疹根据发病时间是否超过 6 周为界限,以此来区分荨麻疹的急性期和慢性期。
诱导荨麻疹的区分则更为严苛,但依照致病因素分类,大致可归纳成物理性和非物理性两大类。此外,
还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特殊类型的荨麻疹。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生的关键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脱颗粒是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免疫、非免疫机制诱导活化的过程。
免疫机制包括 IgE 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针对 IgE 或高亲和力 IgE 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方式;
非免疫性机制则大致分为肥大细胞的释放,或者在进食后,因食物中的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发生的假变应原反应。
肥大细胞受到激活后,本体将释放组胺以及其他炎性物质,导致皮肤水肿、血管扩张。
慢性荨麻疹 发病时,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病灶与非病灶皮肤区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
当皮肤接触过敏原时,刺激肥大细胞膜上的 FcεRI 受体和特异性 IgE 结合,细胞即进入致敏状态。
过敏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接触细胞表面 IgE 分子并与之相结合时,形成 FcεRⅠ-IgE-抗原复合物,此时相邻的 FcεRI 交联,
引起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现象,从而导致过敏症状的产生。
肥大细胞对 IgE 受体的敏感程度与血清 IgE水平呈正相关。
肥大细胞活化的因素并不固定,
胆碱能性荨麻疹(CholU)患者对汗液抗原高度敏感
,有研究发现胆碱能 M3 在患者无汗区完全不表达,在低汗区低表达。
据推测,从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不能完全被内分泌腺的胆碱能受体捕获,并溢出到邻近的肥大细胞,从而导致风疹。
临床常见的抗组胺药抵抗现象多发生在组胺非依赖炎症,因为慢性荨麻疹 的炎症反应机制庞杂
,故 B 细胞和 T 细胞等免疫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均可能成为起病的关键。
脐灸疗法的依据
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阐述脐与经脉脏腑的渊源。《素问·骨空论》云:
“督脉者……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
。描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贯穿脐部,与任脉相交于腹正中,与督脉相通。《素问·骨空论》云:“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神阙穴沟通十二经脉,与冲脉有着紧密联系。故神阙穴临床治疗范围很广。彭祖小续命蒸脐法记载:
“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
认为脐部能调控脏腑,以固卫表、滋皮毛。皮毛固密,风寒之邪则祛。
从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看,
脐部表皮角层最薄,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对热刺激最敏感,皮下无脂肪组织,
脐窝正中与脐部周围广泛散布着大量的血管,脐下腹膜又有复杂的静脉网,分别回流全身上下腔静脉,沟通胃、脾、肠道。
故脐部施以艾灸透热能力最强,传递热量最快,相较于其他体表穴位,
神阙穴对热刺激更为敏感,具有喜热、透热、传热的特性,因此成为热敏灸法的常用部位。
《针灸资生经》言“曲池,以刺风瘾疹”、“曲池疗大小人遍身风疹。”
曲池穴乃大肠合穴,为经气所入之处,与肺相表里,可开泄皮毛,祛风解表,既可祛风清热,亦能祛风散寒,
无论阳明热盛,或是风寒束表之瘾疹,均能起效。
曲池、血海是在皮肤病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一组对穴。血海: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针灸大成》云“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指出血海理血的功效。《针灸大全》记载其别名百虫窠,反映了其驱虫止痒之效。
《医学入门》言其“善治一切血疾及诸疮。”可治疗各种皮疹及疮疡类疾病。血海位于多血少气的足太阴经,
可理血、祛湿,有治风先治血之意,主治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风市:在股部,大腿外侧,髌底上7寸。双上肢直立下垂,掌心置于两侧大腿时,两手中指尖所指处即为风市。
《针灸大成》记载:“风市,主……浑身瘙痒,麻痹。”《医宗金鉴》云:
“风市,主治腿中风湿,疼痛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等症。”
本穴具有疏经通络、祛风除湿之功,善于治疗风邪、湿邪引起的肌肤瘙痒。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 2 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针灸大成》云:
“外关二穴,三焦经。掌背去腕二寸,骨缝两筋陷中,伏手取之。
针一寸二分,主风寒经络皮肤病,与临泣主客相应。”外关穴通阳维脉,可祛风散寒,与风市穴合用治疗顽固性荨麻疹。
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 3 寸,胫骨前缘外 1 横指处。《灵枢·本输》云:“入于下陵,下陵者,膝下三寸,胻外三里也。”
“
所入为合”,本穴属足阳明胃经合穴,为经气汇聚之处,扶正之要穴。《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考虑到邪气日久不去,正气必损,故取足三里扶正祛邪。现代研究表明,
足三里的主要功能包括调整体液免疫,加强细胞免疫功能,激发 NK 细胞活性,整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针刺结合脐灸治疗风寒型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理论分析
相协同,《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表明
针刺具有疏经通络、调气血、通营卫的功效。
《神灸经纶·说原》云:
“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
,体现艾灸温通气血的作用,而《本草纲目》记载,艾有“温中、逐冷、除湿”的作用,能散寒温中,主灸百病。
温阳散寒,标本兼顾:
风邪善行而数变,易兼夹其他邪气,风寒相搏于肌表,伤及营卫,故发瘾疹。
针刺意在疏通全身经络,调和营卫,从而达到疏散肌表风寒邪气的目的。
主穴选取风市、外关,意在驱散风邪,配穴选取曲池、血海、足三里,既结合治风先治血的理论,也兼顾了素体正气。
风寒之邪,得温则减,故治疗上需借用艾灸的温通作用。神阙穴沟通全身脏腑经络,脐灸疗法温通全身经络,既可驱散风寒,又可固本培元,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针刺结合脐灸治疗风寒型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机理分析
针刺与脐灸调节机体的作用方式与作用机制不同,二者相结合,在治疗风寒型慢性荨麻疹中发挥良性协同作用。
(1)作用方式:针刺疗法利用对局部穴位的刺激,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活动,纠正机体失调状态,属于机械性刺激。
艾灸的作用方式集温热效应、辐射效应等因素于一体,与生物传热学相关,特点是作用区域宽泛。
艾灸的效力是艾叶药性和艾绒烧产物、气味多方面综合影响的产物。
两者作用靶点不同。针刺善于调控局部组织紊乱的神经递质,艾灸则善于促进免疫细胞聚集、调节能量代谢。
(2)作用机制:
针刺可以双向调节肥大细胞脱颗粒数目,脐灸疗法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影响血清IgE水平、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提高NK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针刺除了调控人体免疫机制外,还可以调节5-羟色胺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达到止痒的效果,两种疗法相互补充。
原因分析如下:
本病因风寒之邪客于肌表,搏结于肌肤,致使肌表气血不通,开阖失司,疏泄异常而生发。
针刺本身具有疏通经络,调气和血的作用,选穴以祛风散寒为主,在风市、外关等祛风要穴基础上。
又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说法,
加入曲池、血海二穴,曲池走表清肺,血海走里调血,二穴专走血分,有表里两清,调和营卫之功,从病机上把握该病。
选取足三里意在扶正祛邪,固护本源。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疏风解表,温散寒邪的功效,可鼓邪外出,选取神阙穴意在通调脏腑,固本培元,可防邪复入。
两种疗法结合,协同起效,相互补充,使风寒得以散去,正气得以复原,则瘾疹消退。